“每一件革命文物背后都有一段鲜活的历史、都有一个感人故事。”这是李永超常说的一句话。这位退役老兵用他那双曾经紧握钢枪的手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一件件革命文物,积极为它们寻找一个个温暖的“家”。
李永超酷爱书法,退休前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有更多时间挥毫泼墨、以字会友。然而,2021年10月,从某干休所政委岗位刚退休,甘肃革命军事馆筹建办负责同志就找到他,请他“出山”负责为该馆征集文物史料。“这事儿挺有意义,也很有意思。”李永超当时这样想,立马答应了。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间,李永超在征集革命文物史料的征途上已艰辛跋涉3年多,行程10多万公里,无偿征集文物史料3100多件……正是在他马不停蹄的奔波中使众多革命文物找到了好归宿。
饱和式宣传——
让更多人知道这件事
“文物征集,宣传先行。”在受领任务之初,面对全新的领域和从零起步的现状,李永超对革命文物是什么、有哪些、在何处、怎么收等问题还是一头雾水。一番学习请教下来,李永超把宣传发动作为重中之重,目的是“先要让更多人知道这件事”。
经数易其稿并反复协调对接军地宣传部门,从2022年初甘肃省多家媒体就开始集中发布文物史料征集公告,对军事馆文物征集的内容、方式、程序等大力宣传。同时,李永超还与工作人员一起跑遍全省87个县(区),并每到一地就发放、张贴纸质文物史料征集公告。一时间,甘肃省将建设革命军事馆并征集革命文物史料的消息传遍陇原大地、传到全国各地。
信息传四方,线索纷纷来。很快,李永超和工作人员的手机不时响起,提供文物史料线索、表达捐赠意愿的信息源源不断。
“我父亲生前有个行军笔记本,你们要不要?”一天,李永超接到甘肃省军区某干休所老干部刘新群儿子刘东升的电话。经过简短沟通,李永超觉得这个笔记本很有价值,当即赶往刘东升家里。
笔记本颜色陈旧,虽说只有巴掌大小,但密密麻麻地记录着1938年到1958年刘新群随部队的参战经历和重要事件。据刘东升介绍,他父亲参加过百团大战、保卫延安等战役战斗和抗美援朝、甘南剿匪等,曾被授予独立勋章、解放勋章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功勋荣誉章。边听介绍,边翻看笔记本,李永超小心翼翼地把这本珍贵的笔记本收藏了起来。首次出马就征集到这样的“宝贝”,李永超很开心。
接下来,驻兰州的几个干休所先后有20多位老首长老阿姨及离退休干部子女与李永超联系,主动捐赠各类奖章、证章、资料、书籍和军用物品等共计上百件。之后,经多方努力,他又收集到“卫国戍边英雄团长”祁发宝、“卫国戍边英雄”陈红军和神舟十七号航天员唐胜杰等甘肃籍英雄模范的相关物品。
多途径收集——
抢救性保留革命文物
“革命文物记录着红色历史,是延续红色文化的‘根’和‘魂’,每一件都很金贵。”在李永超看来,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的军队离退休干部年龄越来越大、健在的越来越少,只有抓紧时间尽最大努力进行抢救性征集,才能最大限度地保留住这些“红色印记”,避免革命文物史料遗失和损毁。
一天,听说离休干部刘世斌的子女正在处理老人遗物,李永超立马赶到他家里,在征得其子女同意后组织专人上门配合其子女整理老人的书房,将堆得像小山一样的物品进行清理、归拢和登记、搬运。经过两天忙活,他们从中整理出近百本革命书籍和相关物品。
离休干部郝成铭曾是甘肃省军区原党史办主任,得知筹建甘肃革命军事馆的消息后,94岁高龄的他非常高兴,主动邀请李永超去他家座谈。期间,老人讲了许多修史治史的方法和故事,并一次性捐赠有价值的史料书籍20多本。2024年4月,郝老病逝前还叮嘱家人将其藏书359本、手稿142份全部捐赠给军事馆,让这些“红色遗产”继续发挥作用。
2023年下半年以来,李永超又把目光锁定在各军分区、人武部的老旧库房上。一年多来,他先后带人跑遍甘肃省所有军分区(警备区)和人武部,坚持一间库房一间库房地过、一件物品一件物品地看,经常把自己弄得灰头土脸的。靠着这种蚂蚁搬家的精神,他们收集了许多过去官兵和民兵的训练器材、用品和资料,在李永超看来,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贝”。
秉持抢救性征集革命文物的紧迫心理,李永超和他的团队还逐步扩大收集范围,马不停蹄地到驻甘部队、军工厂和有关院校走访,并广泛向社会藏家收集。前不久,在甘肃省崇信县,他们连续几天进村入户,看望5名抗美援朝老兵,征集到各类证章和证件10多件。
超负荷奔波——
尽全力收集更多“宝贝”
对李永超来说,今年2月20日是个好日子——这天,他迎来新年度文物史料征集工作的“开门红”。
在当天举行的甘肃革命军事馆文物捐赠仪式上,王建三、王玉清、郝成铭3名革命前辈的子女和兰州大学校友会收藏协会副会长王鹏、兰州市第十中学学生冯嘉华等人,共捐赠奖章证书、手稿书信、照片资料、革命书籍和军事用品等文物史料500多件。
李永超有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劲儿。2022年年初,听说酒泉军分区原边防营营长张学文珍藏着当年中蒙边境口岸通关开关钥匙的消息时,李永超兴奋不已。他对工作人员说:“这可是个好东西,有‘国门钥匙’之美誉,必须想方设法征集。”然而,当李永超从兰州赶赴酒泉联系张学文时,老人表示自己家中有事不便接待,让他们吃了“闭门羹”。
真诚最能打动人心,也最能赢得人心。几天后,李永超再次登门拜访,表明征集“国门钥匙”的来意。看到李永超真是为建设甘肃革命军事馆辛勤奔波,张学文老人被深深地打动了,经与子女沟通后,当即表示愿意将“国门钥匙”及一整套资料和口岸悬挂的第一面国旗无偿捐赠给甘肃革命军事馆。
拍摄照片、整理资料、建立档案、打印证书、履行手续……经过紧张忙碌,李永超在张学文家里举行了简短而庄重的捐赠仪式。接过无偿捐赠证书,84岁高龄的张学文双手微微有些颤抖,禁不住眼角泛湿。
征集文物是情怀,管好文物是责任。返回兰州后,李永超组织人员到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和多个红色纪念馆走访,悉心学习管护文物史料的经验,随后把征集到的文物史料分门别类整理,逐一拍摄照片、详细记录、写好说明,给每件文物史料建立档案,做到条目清晰、查阅方便、管理有序,并腾出专门房间建立文物储藏室,使所有征集到的文物史料都得到妥善保管。
“建设甘肃革命军事馆是一项硬任务,有时间要求,但收集革命文物的工作不可能时间到任务终。今后,我将把这项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继续下去,使更多革命文物有个好归宿。”李永超说。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李永超(右一)向离休干部征集革命文物。